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精神,加快高教强省建设,服务省委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以法治的方式和改革的办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化结构、健全体系,创新模式、完善机制,改善条件、提高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和特色发展,为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我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定位更加科学。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责使命,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地方、面向地方,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创新点,科学定位,分类发展。
——结构更加合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使高等职业院校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统筹办好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建设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特色更加鲜明。形成与现代产业体系及社会服务体系相匹配,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多样、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更加灵活、开放、多元,更具安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彰显异质性特征,在治学方略、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凝练特色,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专业群和人才培养模式。
——水平普遍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师资和实训设备等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显著提高。建成20余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专科院校),力争有一批职业院校跻身国内同类院校一流行列。
——能力显著提升。服务我省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发展需要,重点建设一批职业教育省级示范“专业+实训基地”和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服务扶贫富民和文化强省需要,重点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扶贫致富培训基地和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围绕服务开放发展需要,建设一批中外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基地。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院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2.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将国学经典、文明礼仪、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列入必修课程,拓展选修课程覆盖面。加强徽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专业建设。对应安徽特色传统手工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
3.加强社会责任教育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的内涵,开展社会责任养成系列教育,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用崇高理想、远大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用集体观念、奉献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用诚实做人、守信办事树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发社会责任教育培养课程,组建社会责任教育培养专业队伍,实施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工作。
4. 强化职业精神培养
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提升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加强技术技能文化积累,促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促进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1. 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
推进分类指导、分类管理。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快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引导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地方、面向市场,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各安其位,彰显个性,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形成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就业创业需求。
2.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紧紧围绕我省“调转促”行动和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将高等职业院校建成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面向企业创新需求,依托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机构。面向重点发展产业,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和专业预警机制。引导、鼓励高校设置支撑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停招停办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点。
3. 促进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紧密对接皖江、皖北、皖西、皖南四大区域板块国家战略,围绕区域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需要,强化技术技能积累功能,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多种类型的职工继续教育,为行业企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立足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服务。推动职业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和产业园区合作开展研究,共建一批省级创新创业基地和产学研合作联盟;推动职业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共建技术工艺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应用,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4. 强化职业教育扶贫富民
推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人口迁移,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承担公益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领办人等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加强对农民工及子女、残疾人及子女和城市下岗、转岗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统筹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以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建立一批职业教育扶贫致富培训基地。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发展、社会管理、社区服务和基层文化建设,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人才。
5. 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资源有序向社区开放,为居民终身学习提供服务。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创造条件,面向社区成员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民主法治、文明礼仪、保健养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开设养生保健、文化艺术、信息技术、家政服务、社会工作、医疗护理、园艺花卉、传统工艺等专业的职业院校,应结合学校特色率先开展老年教育。充分发挥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在实施成人学历教育的同时,探索开展非学历培训,为劳动者终身学习提供更多机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培训。
(三)推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激发高职教育发展活力
1. 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以学校章程为准则,构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建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学校的资源整合、科学决策和战略规划能力。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规章、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2.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按照“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原则,深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知识+技能”、分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招生考试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加快构建从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系统培养体系,规范和完善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培养制度。
3.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将师德表现、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发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和标准,引导高等职业院校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快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2013〕67号)精神,职业院校在核定编制总额内,拿出不低于20%的编制数聘用兼职教师,面向企业、行业聘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行购买服务,经费由同级财政负担。推动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制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制度。
4.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鼓励支持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支持企业派遣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校企互派工作人员机制。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设备、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和实验、实训基地。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工作室。
5.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部门、高等职业院校等,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联盟的作用,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全省重点扶持建设10所左右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新建1个涉农职教集团。鼓励探索开展多元投入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通过人员互聘、平台共享,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建立基于学分转换的集团内部教学管理模式。鼓励在建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以输出品牌、资源和管理的方式成立连锁型职业教育集团。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涉农企业共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6. 推进区域交流合作
完善区域合作政策和机制,支持职业教育开展跨区域、跨行业、多层次、多类型合作交流。积极推进与长三角等地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扎实做好对口帮扶工作。通过互派教师任教、互派干部挂职、共同制定教学标准、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促进我省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支持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引进或共同开发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鼓励职业院校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按照《安徽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校企“联合招生、合作育人、定向就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行学分制、分段制培养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注重学思结合,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深化课程改革
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动开发课程机制,使职业院校课程设置能及时反映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以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材开发、遴选、更新和评价机制。加强专业学位案例库和教学案例推广中心建设。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
3.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加大国家级、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数字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共享实训基地,建成一批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和仿真实训系统以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中心和共享型教学团队。大力引进境外优质教学资源,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4.推进学分制改革
推动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职业资格等级以及工作经历和业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为受教育者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创造条件。
5.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发挥省赛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科学构建创新创业训练及学科和技能竞赛三级实施体系。各高校围绕办学目标,结合人才培养特色,以相关专业为依托,针对不同项目级别,确定不同实施目标,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技能竞赛项目省级、校级实施体系。积极完善技能竞赛项目开展模式,建立教研结合、项目驱动、多部门协同的技能竞赛实施格局。积极建立“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技能竞赛”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树立“比创新、促提升、谋发展”和“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活动观,把创新创业训练及学科和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参赛高校应对技能竞赛的顺利开展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明确经费来源和支出。鼓励学校采取多种举措,通过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竞赛、冠名等方式,积极协助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引进创业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拓宽经费渠道。
6.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五)健全多元评价体系,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1. 完善质量年报制度
巩固学校和省两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强化对报告发布情况和撰写质量的监督管理。稳步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部署与应用,逐步加强状态数据在宏观管理、行政决策、院校治理、教学改革、年度报告中的基础性作用。
2. 强化职业教育督导评估
依照国家和省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分类组织开展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个性发展、专业建设等督导评估。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主要面向新升格的、毕业生未达三届的高职院校,重点评估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条件、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等。个性发展评估主要面向接受过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办学相对成熟的高职院校,重点评估院校五个度,即学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运行、课程评价及毕业鉴定等主要教学环节之间的吻合度;师资队伍、课程、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保障度;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专业建设等评估。
3. 建立诊断改进机制
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保证新建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办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支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组织专家定期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根据需要组织专家开展复核诊改工作指导;院校举办方协同高等职业院校自主诊断、切实改进。支持对用人单位影响力大的行业组织开展专业层面的教学诊改试点,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推动职业院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
4. 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投入评价机制
建立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落实生均拨款政策,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支撑院校综合改革。生均拨款制度要覆盖我省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举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参照院校所在地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建立完善所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2017年,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平均水平不低于12000元。改革预算拨款方式,经费安排体现改革和绩效导向,向改革力度大、办学效益好、就业质量高、校企合作紧密的学校倾斜,向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倾斜,向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专业以及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专业倾斜。
三、重点工程
(一)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
牢固树立立足地方、依靠地方、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意识,按照“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以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重点建设20所在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有特色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实现我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各安其位,特色发展。支持优质高职院校(职教集团)对口支援新疆皮山县职业教育;优质高职院校支援大别山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支持公办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5个左右产权结构、治理主体多元化的二级学院,探索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按照“安徽急需、国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以优质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大力推动协同创新, 支持建立30个左右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职业院校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质职业学校为重点,以行业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为主要内涵,创建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精品专业建设工程
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重点支持建设300个左右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打造一批精品专业群。
依托重点专业,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校企共建120个左右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产品生产、科学研究、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校企共建5个左右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为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综合训练等情况时,提供可靠、安全和经济的实验实训项目。
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遴选30个左右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努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类专业建设,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支持建设2个左右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培养符合民族文化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证。
(三)信息化及课程资源建设工程
依托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高校省级教学资源库和平台。支持建设1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按照“省内急需,全省一流”的要求,省级资源库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职业教育专业领域,组建一流团队、汇聚一流资源、提供一流服务,为全省相同(相近)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施提供范例和优质资源。探索基于资源库使用的学习、培训等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为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和服务,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为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条件和保障。
探索网络开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针对重点专业核心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支持建设190门左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云端开放式MOOC课程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开发建设2门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支持高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体系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调整课程设置,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通识性课程;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设具有行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和就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开设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编写工作。立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需要,组织学科带头人,联合行业企业优秀人才,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特色性的重点教材。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进程,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引进和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课程。
(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建设20个左右“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基地要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管理和引导,推动基地强化内涵建设、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提高建设和工作水平。着力点放在加强建设、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能力上,凝练基地特色,加大基地投入,改善培养培训条件,提升培养培训质量和基地管理水平,促进基地可持续发展。
建设一批优质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传、帮、带的作用,加大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培养工作力度,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鼓励名师为本专科学生开设基础课,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评选一批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组织开展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评选工作,旨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鼓励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参与教学研究,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升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我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依托已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以上的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或、国家级教学名师成立大师工作室,名师在教师培养中传帮带的引领作用。支持职业院校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29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校是实施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要明确任务、项目的责任人,要统筹规划主动协调项目预算、保证任务落实。根据行动计划内容,结合实际制定好落实方案;要统筹经费,保证落实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管理督查
各校要逐级按照职能分工量化落实方案,逐级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定时间表和任务书,实行项目管理。教育厅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日常指导、检查与跟踪,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工作要求。教育厅将汇总整理各地申请承担的任务及量化指标、统筹梳理各地自主申请的项目及建设方案予以发布,同时做好事中监督管理、事后检查验收工作;各校实际任务及项目的完成情况将作为中央财政改革绩效奖补、振兴计划和质量工程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
(三)营造良好环境
鼓励各校通过主流媒体和各种新兴媒体,广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方针政策、高等职业院校先进经验和技术技能人才成果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重视职业教育的理念,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